工會生存發展的決定因素
|
【洪清海】
甚麼因素決定工會組織長期的發展趨勢?是經濟全球化的衝擊?是科技化的技術變革?是產業結構的調整?是勞動市場供需的變化?是世代價值觀的變動?是人口結構的變遷?
或許上述因素都是影響工會組織發展的變數,但真正決定工會運作與發展的因素,卻是國家的政治環境與制度。這是美國經濟政治研究中心(Center for Economic and Policy Research,CEPR)最新研究報告的結論。
該中心研究員John Schmitt 與Alexandra Mitukiewicz針對21個富有國家進行研究,探討近50年來這些國家的團體協約覆蓋率與工會組織率的變化情況,得到上述的結果。
研究者依研究對象的政治體制區分成社會民主市場、大陸市場、自由市場和其他四類型,以統計進行不同類型國家的團體協約覆蓋率與工會組織率變化情況的比較。研究者指出,自1980年至2007年,美、英、澳、紐、加、日、愛爾蘭等自由市場國家,因為缺乏勞動保護政策,因此其工會發展呈現衰頹情形,組織率下降23.3%,協約覆蓋率下降19.5%。同期,德、法、比、荷、義等大陸市場國家,其工會組織率雖下降15%,但協約覆蓋率則僅微降2%。社會民主市場國家丹麥、瑞典、挪威、芬蘭等,其工會組織率雖也有6%的微跌,但其協約覆蓋率則上升5%。至於其他類型國家工會組織率下降15%,協約覆蓋率微降5%。
研究者認為,經濟全球化與科技化雖然是影響工會發展趨勢的變數,但其角色卻未若國家政治體制一樣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換言之,如果全球化與科技化是關鍵因素,則統計應可顯示其與組織率、協約覆蓋率之間的相關性,但研究卻未發現足以實證的支持。
研究報告雖以21個富有國家為範圍,但我確信政治環境與制度對工會的宰制力量,放諸全世界皆是如斯,只是方向與強度不盡相同而已。就以中國大陸和越南工會組織近年來的發展情形而言,其全球化與科技化的速度不可謂之不快,但工會組率與協約覆蓋率皆呈現上升趨勢,揆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制度的穩定支持。如以台灣實際經歷國民政府宰制時期與後來的政黨輪替而觀,我們更能理解政治力對工會的箝制與操弄。
當然,工會組織並非只是被動接受一切外在的框架來型塑其面貌,事實上,工會組織也扮演某種程度的觸媒作用,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面向皆有其交互作用的影響。換言之,工會組織在社會變遷過程,既是自變項,也是依變項。日昨英國公務員30年來最大規模的大罷工,其對退休年金制度的影響為何雖仍待觀察,但其最立即而顯著的作用,則在於對政治宰制地位的反撲,相信經由工會集體意志的活化,工會還是能找到生命的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