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2/5境外公司上班如何保障權益 2/5公司的強制開會 2/5月薪26000放假放4天一天9小時 1/11自105年1月1日起法定正常工時... 1/05取消特別休假!!
當前位置 > 首頁 > 勞動論壇 > 焦點論述 > 洪清海 > 從工會觀點看ECFA
洪清海
[ 2010/03/05 ] 從工會觀點看ECFA

            從工會觀點看ECFA
【洪清海/本會顧問】綜合整理
 
壹、前言
2010120日兩岸智庫針對ECFA提出共同性研究結論與建議,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結果顯示,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雖對不同產業帶來不同程度的正、負面影響,但整體而言,將促使台灣的GDP增長,並對福利、貿易、就業、產值等總體經濟產生正面效益。大陸研究單位的評估認為,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總體上對大陸經濟發展具有正面影響,同時,大陸產業發展將因競爭力強弱不同而從中獲益或受到衝擊。至於共同建議則包括四項:
 
一、兩岸在兩會(台灣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現有協商架構下,盡快啟動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協商,並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原則,分階段逐步推動後續進程,共創兩岸互惠雙贏的局面。
 
二、根據研究,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內容應涵蓋兩岸之間的主要經濟活動,包括貨品與服務的市場開放以及經濟合作等領域。同時,為讓雙方企業與民眾儘早享受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部分成果,建議商談早期收穫計畫。
 
三、鑒於在未來的市場開放過程中,兩岸部分產業可能面臨進口競爭的衝擊,需進行必要的內部調整,建議對於這類產業採取漸進開放或彈性處理的方式。
 
四、為順利實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建議除了關稅減讓與市場開放內容外,雙方應及時制定相關貿易規則,包括原產地規則、服務提供者定義、貿易救濟措施以及爭端解決機制等。
在兩岸智庫發表共同研究報告之後,兩岸協商代表旋即於農曆年前展開首次正式協商,並將於三月間進行第二次協商,會中將處理早期收穫清單,ECFA的內容及其影響面,將漸次浮現。在此同時,大陸領導人再三表達對完成ECFA協議的期待,以及願意把好事做好,對台「讓利」的談話,都顯示出ECFA在良好談判氛圍下,很快就會達成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反對ECFA的聲浪和疑慮卻日趨嚴重,民意調查支持度已從70%下降為28%,顯示國內共識嚴重不足,加上政黨的歧見,縱然ECFA完成協議,國內的爭論依然不會停歇。政府把民眾的反對歸因於宣導不足所致,忽略了民眾在情感上守護台灣自主性的卑微期待與不安,無疑是馬政府的罩門。對廣大的勞工而言,其實對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並非毫無認知,問題在於ECFA可能造成對就業的不利衝擊,使失業問題雪上加霜,勞工不能假裝視若無睹,對於學者警告兩岸更緊密經貿合作後,可能產生「要素價格均等化」的作用,不利於台灣工資的維持與成長,也不能聽而不聞;目前政府雖再三保證不開放大陸勞工來台,但「ECFA的簽署只對資本家有利,不利勞工階級」的論調已經發酵,使勞工非但對ECFA不敢期待,更害怕受傷害。吊詭的是,政府行動愈是急切,勞工與民眾的疑慮就相對加深,使ECFA蒙上政治操作的陰影。面對政府強力的政策宣導與反對向一中傾斜的論述,工會該如何協助勞工從正反意見中,以客觀和理性來認識ECFA,並督促政府對ECFA可能帶來的衝擊做好因應,應是工會在沸沸揚揚的爭辯中首應努力的功課。以下僅就當前各方論述加以扼要整理,提供工會幹部參考。
 
貳、ECFA對就業的衝擊
一、勞委會委託致理技術學院國際貿易系針對簽署ECFA對台灣經濟影響的研    究報告指出,簽署ECFA後,GDP可望提高0.7%0.824%,就業機會增加10.512.5萬個,但傳統製造業的工作機會減少約3500人到5千人。若不簽署,GDP則下降0.179%,將影響4.7萬人就業,其中傳統製造業減少近1.5萬人,受創最大。勞委會的報告以「東協加三」成形為前提,模擬與中國簽署ECFA後的可能影響。報告顯示,簽署ECFA,傳統製造業包括成衣服飾、運動器材、玩具、文具用品、清潔、日用品等其他製造業,將勢必無法躲過衝擊。勞委會副主委潘世偉表示,在談判過程中會把這些產業加入的時程往後延,盡量不要放在早期清單中。此外,勞委會的報告指出,簽ECFA最大受益的職業種類為服務佐理人員、操作工及體力工、技術工,三種職業分別增加四.三萬、二.九三萬以及二.八三萬個就業機會。但由於這些職類在台灣長期處在缺工狀態,因而引起質疑,ECFA是否真對國人整體就業有所助益?潘世偉表示,這些操作工、技術工分布在各個產業,其中也包括高科技業,不宜單純以工作種類評價職缺。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在立院表示,受兩岸簽署ECFA影響勞工約八萬人,學者則表示這項數據嚴重低估了受衝擊勞工人數。而且,經貿自由化造成的失業將是立即性的,但增的就新業機會卻是不確定的。
 
二、經濟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研究報告,推估簽署ECFA後,GDP成長達1.65%1.72%,就業人數增加2526萬人。
 
三、另有學者強調,「服務業已占台灣GDP七成以上,其升級轉型成為台灣經濟未來成長的動力,但台灣國內市場太小,必須有一較大的本土市場(home market)才能發揮規模經濟、發展品牌,進而脫胎換骨,成為驅動台灣經濟、創造就業的動力。在服務業的發展上,如能善用大陸市場的規模效益,發展品牌、全球布局,並派遣台灣人力經營海外據點,將有助於台灣年輕人的就業及增進國際化視野。因此,ECFA固然對弱勢產業及其勞工有衝擊,但對整體經濟、優勢產業有利,且應許年輕人一個有發展的未來。不過,為了降低對弱勢產業的衝擊,我們可以設法將之納入保護名單,最後再開放,並透過成立基金、補助、輔導、轉業訓練來緩和ECFA對其衝擊。」
 
四、以上的研究報告,都只是模型的推估,並不可信。ECFA對就業的影響有多大,取決於談判的結果與後續的回應,目前一切都是不確定狀態。唯一可確定的是,簽不簽ECFA對傳統產業的就業都是負面,主要原因在於傳統產業缺乏競爭力,這是傳統產業長期升級落差的苦果。尤其出口型的傳統產業,在東協加一、加三通過後,面臨關稅障礙而使競爭力更為薄弱,其結果不是外移就是關廠,這是台灣在區域經濟邊緣化的必然結果,與簽不簽ECFA無關。至於期待列入早期收穫清單的產業,固然可享受關稅減讓的利得,但是否進一步擴大產能及僱用,帶動勞動市場的活化,涉及企業的全球佈局與市場變化,不是想當然爾的,即使因外銷擴大,失業勞工得否克服技術障礙而轉進不同職場,仍有待觀察。此外,ECFA的效應能否擴大外資來台,並為勞動市場帶來動能,似乎被過度期待。
 
參、ECFA對工資的影響
一、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依據「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強調台灣跟中國經濟往來越密切的話,台灣的工資會被越拉越低。
「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在台灣已經出現反轉,國內勞工實質薪資近十年出現零成長甚至衰退,就是台灣靠中國太近惹的禍,未來如果簽訂ECFA,這種現象將更嚴重,而且不只是基層勞工,連白領階級都會受害。」
「我國應該放慢對開發中國家投資的腳步,尤其是中國市場,因為人才和企業等資源的外移,將使國內勞工等要素的生產力因缺乏相關資源配合而降低,同時造成工資下降或失業,也可能使台灣產業升級的速度減慢。」
 
二、林向愷教授表示,台灣對中國投資高居全球之冠,產業外移比其他國家嚴重,薪資成長停滯也特別明顯,雖然南韓、日本等也對中國投資,但投資金額及比重遠不如我國,薪資成長停滯的問題也不像台灣這麼嚴重。
 
三、主計處官員也表示,二○○二年至二○○七年,我國經濟成長率都在四%至六%,但薪資成長停滯,主要是開發中國家廉價勞動力加入全球市場後,導致先進國家勞動薪資向下修正,尤其我國與中國地緣接近,產業持續外移,國內就業機會與薪資漲幅都因此受限。
 
四、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大年研究指出: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是古典國際貿易的重要理論,主要假設包括各國生產技術相同、具有相同的消費者偏好、生產要素(如勞動力)也是同質。此時商品自由貿易會使兩國生產要素價格趨於相同。但是顯然台灣與中國的生產技術與消費者偏好並不相同;台灣的勞工素質也高於中國大陸,兩岸的勞動力差異性非常之大,兩岸工資水準何以能在商品自由化後趨於一致?
「國際間簽署區域貿易協定的國家甚多,如新加坡、紐西蘭也分別與中國簽署FTA,但也未出現新加坡及紐西蘭的經濟被中國拖累,造成勞工薪資下滑的情形。 FTA消除貿易障礙,並不會降低勞工薪資;反而藉由貿易障礙的排除,在自由化的經濟環境下,可以帶來更高的經濟成長。」
 
「證諸美國、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大陸有大量貿易的國家,其人均所得均未下降甚或上升,顯現兩岸貿易並非台灣工資停滯的原因,而係台灣代工的發展模式有改弦更張的必要。此外,台灣專上學歷工作者工資十年來維持不變,和高等教育近十年來的高度擴張也有不少關係。在大學畢業生成長二倍,碩、博士生成長三倍以上的情況下,產業未隨之升級,工資水準自然停滯。未來唯有加強專業與技職教育、提升人力素質,並強化接軌國際化能力,才足以大幅提高國人的工資水準。」
 
肆、勞委會的因應
勞委會對於部分中小企業、傳統產業及勞工憂慮開放中國大陸進口貿易之可能衝擊,表示政府已經從產業與勞動市場兩大部分積極研擬因應對策。就產業部分而言,未來在與中國大陸協商時,對可能會受衝擊的產業爭取保留、不開放、較長期程開放或調適期等配套措施,以爭取調適空間,使產業免於立即開放或降稅之情境,在開放的過程中輔導產業強化競爭力或轉型,並將協助廠商運用貿易救濟機制,及適時提供預防性輔導,避免產業受損。就勞動市場部分,除協助輔導弱勢產業加強人才培訓,人力加值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外,並會對受影響事業單位及勞工,進行安定就業或轉業輔導,協助該勞工儘速重返職場。
面對貿易自由化帶來之衝擊,政府已研擬三階段因應,分別是「輔導」、「調整」及「救濟」。輔導階段將由經部針對可能受創產業進行產業 升級協助。
 
調整階段為「體質調整期」,勞委會將運用相關基金,提出相關就業安定措施,包括在職勞工薪資補貼、職務再設計補貼、協助事業單位人力資源提升、建立就業服務單一窗口等。
至於救濟階段,勞委會將協助受損勞工轉業或再就業。林三貴指出,因應貿易自由化,估計政府十年將投入九五0億元預算,輔導敏感性產業升級及轉型,其中約三六四億用於保護勞工的協助方案。
 
伍、工會對ECFA的態度
面對ECFA的正反論述與政治攻防,工會對ECFA的態度也呈現紛歧。勞委會雖然舉辦多場研討會,但多以宣導為主,而且不是過度強調正面作用,給人避重就輕的感覺,就是強調政府已做好補就措施,讓人難以盡信。如前所述,ECFA對台灣的影響為何,取決於實質談判的結果及諸多變數的交互作用,目前一切尚無定論,因此誇言準備就緒,似乎言過其實。
 
兩岸關係的特殊性,讓ECFA成為FTA的變型金剛,也因此增加變型的風險。台灣工會長期處於社經與政治的邊陲地位,不僅很難對此重大政經議題發揮影響力,更遺憾的是,不管願不願意,都必須概括承受一切不利後果,毫無迴避空間。
如果ECFA是一場賭局,勞工上不了賭桌,卻必須承擔風險。在此一情勢中,工會與勞工應如何自處,筆者的看法是「二不」「三要」。
 
所謂「二不」,簡單說就是「不支持」、「不杯葛」。「不支持」是因為目前政策的決定與說明還不夠透明與完整,無法令人相信,而且時間也非緊迫到必須立刻表態,工會是否支持ECFA,應視協議內容及政府的補救配套再決定。「不杯葛」則是因為目前似乎還找不到比ECFA還能突破台灣困局的出路,不能為反對而反對。反對黨的反對與杯葛,並非全然無的放矢,但未提出任何可選擇的方案,無法讓工會認同其杯葛有理,畢竟台灣需要的是出路,不是原地踏步。
 
所謂「三要」,係只「要監督」、「要配套」、「要負責」。全民監督政府本是民主常態,對ECFA如此重大決策,工會必須配合全民行動密切關注協議過程與結果。對於ECFA的負面衝擊,更應要求政府提出更週延有效的配套措施。如果簽署ECFA對台灣失業與工資造成不利後果,應要求政府負起全責與補償。
 
陸、結語
經濟部表示,台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近來東亞自由貿易區逐漸成形,中國大陸、東協及我們主要競爭對手國韓國、日本等均積極與各國或區域簽訂FTA,倘我國仍未能參與,出口產業的競爭力及優勢將大幅降低,不但將弱化我國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地位,進而影響外商來台投資意願,再者,部分外商會將原設立在台灣的營運總部外移至其他國家,使台灣面臨邊緣化的危機。經濟部的論述雖非危言,但ECFA就能成為台灣與各國或區域簽署FTA的門票,而使台灣解除被邊緣起緣化的危機嗎?顯然值得觀察。
 
政府再三強調,推動洽簽ECFA,主要目的在因應當前嚴峻國際經貿環境,為台灣的經濟競爭力著想。兩岸簽署ECFA後,我產品出口至中國大陸將可享有免關稅的優惠,國內企業不必外移至對岸設廠,有利企業深耕台灣,降低對中國大陸依賴,更可取得領先競爭對手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優勢,擴大我國產品在最重要之出口市場-中國大陸之占有率。此外,有助台灣成為外商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優先合作夥伴及門戶,建立以台灣為在東亞地區的生產、行銷、研發與營運的基地,加速台灣發展成為產業運籌中心,並有助於整體供應鏈根留台灣,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但我們要問的是,台灣企業真的會因為ECFA就根留台灣嗎?外商會以台灣為進入大陸窗口而投資台灣嗎?顯然值得懷疑。
 
 
學者強調,「ECFA只是台灣鞏固市場的短中期手段,絕非萬靈丹。長期而言,台灣廠商仍需持續進行產業升級,透過大陸市場的保障來槓桿資源、發展品牌、營運全球。以東協加一而言,從簽署後迄今,中國大陸在東協國家市場占有率逐步提升,反之,東協在中國大陸的占有率並未顯著上升,可見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只是手段,關鍵仍在於產業創新升級才足以維持競爭優勢,爭取台灣可大可久的利益」,值得政府正視。
 
總之,目前ECFA定位為兩岸經貿自由化的前置性協議,其立即產生的實質影響僅限於「早期收穫」項目;但在ECFA之後,仍將陸續展開商品與服務貿易等自由化談判,才能合乎世界貿易組織(WTO)對於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規範。ECFA完成後的後續協議,才會對台灣產生實質重大影響,也才是可行性評估研究的重點。目前任何過度疑慮,或非理性的反應,其實於事無補。(本文係台中縣職業總工會99年新春工會幹部研習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