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一個「可信賴」「能回應」「有責任」的工會
-台灣總工會25屆第1次代表大會致詞
|
【本會理事長 董文雅/2010.04.07】
台灣總工會走過一甲子,見證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的轉型,也深度參與台灣變遷過程的勞工運動,而自身也在迎接挑戰中經歷多次的自我蛻變。回頭審視走過的路,相信台總的幹部與會員都有一種溫潤而複雜的情懷與記憶。對於過往的衝鋒陷陣與政策論戰,我們留有幾分豪情的餘溫,對於台灣工會的分立山頭,我們心中依然隱隱作痛,對於橫亙在前的現實侷限,我們感到幾分悲切與無力,當然,對於應走的變革之路,我們依然熱情澎湃,這正是我們今天齊聚一堂的動力。
三年前,承蒙會員代表先進的厚愛與支持,本人有機會與理監事共同承擔台總的運作責任,心中對於台總所應扮演的角色功能,總是念茲在茲,不敢輕忽懈怠。如何發揮一個全國性工會對勞動政策與法制的影響力,為台灣勞工建構一個「尊嚴勞動」的就業環境,一直是我堅持的理念。雖然受限於自身能力與工會資源的不足,以致無法創造恢宏的新局,但這三年來,因為理監事的同心協力,會員代表的鼓勵與鞭策,台總不管在政策的研究、議題的論述、勞動網站資訊的分享,幹部的培訓,勞退與勞保基金的監理,以及會員工會的意見反應等方面,皆有創新的嘗試。我們不敢自詡成就,但我們自信一切努力,將有助於台總忠實履行一個全國性工會的社會責任。
令人憂慮的是,台灣產業環境不斷惡化,就業市場日趨嚴峻,薪資與勞動條件倒退,長期失業人口日增,而勞動派遣與臨時人力擴大濫用,嚴重侵蝕勞動生活品質,苦勞與新貧族群處境維艱,而政府卻提不出有效的解決對策。此外,工會法的修正,因部分條文的爭議而無法完成,影響集體勞動三法的實施日程,集體勞動關係無法健全發展,產業工會的生存受到嚴厲的挑戰。而健保改革依然聚焦於調整費率的開源思維,有關費基的公平性及醫療資源的浪費,仍未見徹底檢討,令人不滿。而兩岸ECFA的協議,對傳統產業與就業的衝擊為何,如何提出週延的因應,至今仍未或共識,更令人憂心。
面對當前台灣勞動環境的惡化,台灣總工會的壓力愈來愈重,如何加強體質與運作,應是我們無法迴避的課題。對此,本人謹就建構一個「可信賴」「能回應」「有責任」的工會為思考核心,提出一些想法與大家討論:
一、工會能不能被勞工信賴,是工會存在價值的基礎。全球工會普遍遭遇會員流失與會員疏離問題,尤其年輕勞動者自主意識很強,對工會興趣缺缺,更使工會難以挹注活力,其關鍵在於工會服務功能不彰,工會無法照顧到會員的需求,工會的立場背離會員的託付,或工會利益為少數人壟斷,都是讓工會被疏離的原因。台總向來與會員工會站在一起,以勞工利益為利益,不曾有立場問題,這是台總的品牌資產,大家應該特別珍視。
二、工會能不能對勞動問題採取有主動、正確、快速、有效的回應,是檢討工會「效度」的指標。工會必須掌握社會的脈動,對各項勞動問題有敏銳的觀察與思考,才能集思廣益,提出對策,並展開積極行動。台總在這一方面雖然相當重視,但檢討起來仍有諸多不足,有待進一步強化回應力。期望會員工會與本會代表隨時督促。
三、有關責任部分,我認為除了工會法對工會幹部的法定責任外,最重要的是,工會幹部對工會的經營是否自我要求與反省,是否願意為會員的需求多盡一分心力,是否能以同理心傾聽和貼近勞工的真實需求,真正苦勞工之所苦。經營工會如果缺乏責任的承擔與使命的熱情,工會將如官僚組織一樣僵化,我認為這是工會幹部應該時時自我惕厲的修持。
台灣工會組織良莠不齊,其原因不在於規模的大小,也不在於層級的高低,而是在工會幹部對工會經營倫理的遵守與實踐不同。本人參與工會活動多年,心中感慨良多,特別提出以上三點與大家共勉,期望台灣每一個工會都成為「可信賴」「能回應」「有責任」的工會。
至於台灣總工會的未來走向,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與會員工會的互動,擴大會員工會參與台總的運作,並積極回應會員工會的問題。其次,我們將擴大台總內部功能性委員會的設立與運作,依其功能性分工處理相關的課題,全面提升台總對各項勞工需求的回應力。對於政府部門的政策規劃、法制變革,以及行政運作,我們也將持續加強對話與監督。對於各全國性工會的合作,我們則將以開放的態度,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行議題的策略聯盟與合作,整合台灣工會的能量,為勞工打造更好的就業環境。以上報告,敬請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