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政府如何挺企業保就業
|
【洪清海/本會顧問】
在全球金融海嘯襲擊下,大陸經濟陷入成長率保八(8%成長)的苦戰,當各界聚焦在四兆人民幣的擴大內需的同時,中共當局在減輕企業負擔以穩定就業情勢的努力,其實也頗為用心。如眾所知,大陸的失業問題相當嚴重,尤其是農民工及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需求,遠大於勞動市場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加上區域性勞動力供需不平衡,更讓就業問題更為棘手。根據中國社科院的預測,2009年大陸實際失業率為10%,每人僅有0.97個的工作機會。想要達到失業率控制在4.5%的水準,至少必須安置1500萬人進入職場,這是一項艱難的就業工程。尤其即將走出大學校園的650萬名大學畢業生,更是衝擊就業市場的一大隱憂。城鎮失業率是否將如外界所預測上看14%,值得進一步觀察。
面對台灣經濟衰退的嚴峻情勢,馬政府提出「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的三挺政策,被各界批評為單向線性邏輯思維而不切實際,筆者認為政府的三挺政策其實只是道德勸說的口號而已,從政府實際採行的振興經濟方案及相關措施而觀察,其實對銀行、企業及勞工均有不同直接的協助計畫。觀察大陸的做法,筆者發現大陸當局面對企業經營困境的對應方式,除了提供必要的資金紓困之外,更重視勞資雙方協力面對困局的共同行動,其中最愛矚目的應是企業與職工的「共同約定行動」,以及所謂的「五緩、四降、三補、二協辦」的幫扶企業方案。二項方案均強調勞動關係的強化,並無誰挺誰的問題。
勞資雙方的「共同約定行動」是大陸全國總工會於2008年12月29日執委會通過的方案,其目的在於透過企業與職工的協定,彼此允諾在金融風暴中攜手合作,共渡難關。資方應全力穩定就業,避免經濟裁員,並確保工資按時發放,凡涉及裁員、放長假、解除或中止勞動合同的非常措施,以及依法對職工利益的補償,均應通過職工代表會來聽取職工的意見及建議,而工資的調整則以協商方式確定。至於勞工部份,則應加強知識與技術的學習,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合理化建議,並嚴格遵守企業紀律。此一由工會發起的「共同約定行動」,正透過各企業工會體系如火如荼展開。
至於「五緩、四降、三補、二協辦」企業幫扶方案,則由政府以有條件的方式減輕企業社會保險費用的負擔。其對象限於(一)停產或半停產,而有希望恢復生產之企業(二)採取穩定就業措施且無裁員的企業(三)生產活動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四)已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及履行依法繳費義務的企業。
換言之,大陸政府對企業減賦對象採取選擇性做法,限於實踐「社會責任」的企業,並非所有企業一體通用,而且授權由各省市依其社會保險資金的安全水準決定減費的標準。茲就其具體做法扼要說明如次:
(一)所謂「五緩」,即是同意企業緩繳職工五項社會保險費用,期間為六個月。以上海市為例,企業負擔職工的社會保險費率為養老保險22%,醫療保險12%,失業保險2%,工商保險0.5%,生育保險0.5%,合計達職工薪資總額37%。緩繳六個月足以讓企業減輕二個月薪資的現金流量壓力。
(二)所謂「四降」,即是降低企業在養老保險之外的四項社會保險費率。以廣東省實施的四降為例,基本醫療保險費率由8%降為7%,降幅為10%,生育保險降5%,工傷保險降30%,失業保險費降15%。四項保險費率降幅合計約20%。以雇用500員工之企業試算,原一年四項保費174.8萬人民幣,調降後一年為140.4萬元,企業減輕34.4萬元保費負擔。預計廣東省企業減輕負擔之總金額可達124.9億人民幣,受惠職工達190萬人(2)。
(三)所謂「三補」,即對企業採取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及職訓補貼,其中前二項僅能擇一補助。職訓補貼依每一職工400元訓練費用的半數給予補助,為期六個月,有點類似台灣的「充電加值」計畫,雖金額明顯較少,但佔薪資比例則相當。
(四)所謂「二協辦」,即是由企業與工會,或企業與職工代表進行平等協商,就企業因實際經營困難採取裁員行動所涉及的經濟補償,由雙方協商如何以分期支付或其他合理方式來解決。此一部份,以勞資協商方式處理裁員的經濟補償,仍應遵守勞動合同法的標準,僅限於給付方式的可以彈性決定。
綜觀以上說明,可知大陸當局面對全球經濟衰退的衝擊,在「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的大原則下,對企業與勞工的協助策略,基本上是採取強化勞動關係為主要手段,藉由勞資雙方共同面對經營困境進行協商的模式,以期達到勞資雙贏,維持和諧社會的目標。台灣的作法,在勞資的連結上似乎較為鬆弛,這或許與台灣勞資雙方尚未建立穩定的團體協商機制有關。根據國際工聯(ITUC)的調查顯示,台灣企業與工會進行團體協商的比例不到5%,凸顯台灣勞動關係的脆弱性,這正是我們該正視的隱憂。
註(1):大陸2009年就業工程為「95145」,亦即城鎮就業900萬人,下崗再就業500萬人,特殊就業困難人員100萬人,全年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
註(2):參考「深圳大型勞動網」相關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