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兩岸工會交流與合作
|
【董文雅】
從兩岸關係的面向來看,兩岸工會交流不僅是兩岸關係的重要指標,更是維護與促進兩岸和平繁榮的觸媒與動能。兩岸工會交流不僅是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歷史見證,更是緊實兩岸關係的現實場景。
從工會策略發展的角度來看,兩岸工會交流是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合作架構下避免工會被邊緣化和尋求工會成長的重要路徑。近年來,國際工會組織為了回應全球供應與價值分配體系的扭曲發展,不斷透過組織行動、論壇、勞動人權觀察和資訊網路的聯結,希望能夠在逆勢中拓展工會的發展空間,守護勞動的尊嚴與價值。我們欣見國際工會苦心經營的意志與行動,更從中體認到兩岸工會交流的重要、功能與價值。
回顧兩岸工會交流的歷程,從摸石過河的探索,到兩岸快意而行的走親,再到今天多元平台與機制的建構,兩岸工會幹部的用心令人感動,而努力的成果則是看得見的。今日,不管是兩岸工會之間不定期的互訪,或是工會論壇的盛事,乃至於兩岸工會之間的個別的交流協議的履行,都已成為兩岸工會運作的重要工作項目。我深信,在座很多本地的工會領導幹部對臺灣工會實況的認識可能比臺灣的工會幹部還要深入,而在座的臺灣工會幹部中走訪過大陸一半省份的人應該不在少數,這在在顯示兩岸工會交流已非泛泛,既是志同道合,相知相勉,也是筋肉相連,手足情深,更是休戚與共,行動相挺。
如果大家同意兩岸工會交流已有充分與穩健的基礎的認知,對於日後兩岸工會的互動,我認為循序朝向具體合作項目的規劃,應是值得認真思考與期待的發展。我曾經在幾次的論壇中建議兩岸工會從交流走向合作,經由資訊與資源的分享,共同為兩岸職工提供更多元而有價值的服務,這是我們忝為工會經營者無可旁貸的職責,也是兩岸工會交流核心價值的實踐。在今日的論壇中,我仍然懷著相同的信念與期待,擬就兩岸工會如何以具體的合作計畫來深化交流,扼要提出三項初步構想,以期拋磚引玉。
一、研議成立兩岸勞動策略委員會,以智庫運作模式針對兩岸勞動市場與勞動關係之發展趨勢,進行策略性研究與合作行動的規劃。委員會成員從兩岸工會精英幹部中遴聘,初期委員名額以精實為原則,再視運作成效與需求彈性調整。委員會之幕僚人力由現有職工交流中心人員支援。
二、建構兩岸職工服務網站,提供線上法律諮詢與行動救助服務平台,分享兩岸工會交流與合作資訊,並開放重大勞動議題的公共論壇,激發職工參與工會行動之意識與熱情。網站之後台管理由兩岸工會推荐熟稔勞動事務與資訊作業人員負責,寫手則以對外公開遴選方式廣納兩岸各方志工,提供必要訓練後充任。
三、兩岸工會攜手共同參與國際工會組織活動,從參與中培養處理國際勞動事務之經驗與能力,提高兩岸工會在國際工會活動中的地位與影響力,並分擔國際勞動的公民角色與責任。
臺灣總工會忝為臺灣地區核心工會之一,對於臺灣經社發展、勞動法制、勞動市場、勞動保障等議題向來極為關注,我們雖然資源極其有限,卻從不妄自菲薄,不斷透過政策研究與論述,社會對話的參與,幹部教育與訓練,網站經營與管理,會員的培力與服務,以及勞工運動的策略行動,積極回應臺灣產業與勞動市場快速變化所衍生的問題與挑戰,而對於兩岸經濟合作的利基與衝擊,我們除了持續的檢視與觀察外,我們也寄望透過兩岸工會的具體合作為兩岸勞工的工作生活品質提供適切的服務。
兩岸工會從交流到合作,涉及的面向與問題很多,包括需求的確認,項目的選擇,人力與經費的調配,兩岸法制的差異與侷限,以及效益的評估等等,都不是一蹴可及。如何將單純的意願轉化成週延而可行的具體計畫,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有句話:「我們可以清楚計算一棵果實有多少種子,卻無法預測一棵種子會長出多少果實」,當兩岸工會從交流進階到合作,就像果實落地種子萌芽,未來開花結果的榮景將超過我們的想像。以上發言,或許陳義過高,思慮不週,敬請斧正。(2013海峽兩岸工會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