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2/5境外公司上班如何保障權益 2/5公司的強制開會 2/5月薪26000放假放4天一天9小時 1/11自105年1月1日起法定正常工時... 1/05取消特別休假!!
當前位置 > 首頁 > 勞動論壇 > 焦點論述 > 董文雅 > 深化ECFA時期工會交流,促進和諧勞動關係
董文雅
[ 2012/04/17 ] 深化ECFA時期工會交流,促進和諧勞動關係

深化ECFA時期工會交流,促進和諧勞動關係
【董文雅/本會理事長】
 
2010629日,兩岸順利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將兩岸關係推向新的里程,確屬不易,亦值珍視,而後續的項目協商與誠信履行,尤應積極全力加速推動,循序而進,以收實效。
 
 平實而論,ECFA雖是區域經濟整合所當行之路,也符合兩岸現實與長遠利益,但不可諱言的是,協議如刀之兩刃,除了創造正面的效益之外,終究難免帶來一些衝擊或負面影響。對於因政策而從協議中得利的產業、企業和族群,我們為其倖得歷史機遇而欣然,更期待其善盡社會公民的責任;對於因協議而身陷極地的產業、企業和族群,我們認為配套的輔助是公平正義的實踐,無可旁貸。而站在工會的立場,保護勞動權益,實踐尊嚴勞動,無乃工會存在的核心價值,自然必須對ECFA帶來的結構性改變有所回應,其中包括就業安定、人力運用、勞動條件、生產方式,以及勞資互動模式的調整等,都是工會應該正視的重要課題。
 
 很高興本次論壇能聚焦在ECFA時期勞動關係的調適議題上,並以深化兩岸工會交流為策略性行動,具有緊實結合兩岸工會行動來面對ECFA效應的意涵。我們期望能經由兩岸工會交流的深化,為ECFA的後續發展提供更平穩的環境,讓兩岸企業與勞工都能分享ECFA所創造的價值。以下謹以「深化ECFA時期工會交流,促進和諧勞動關係」為題,提出個人的一些觀察、思考與看法,敬請指教。
 
一、ECFA與工會交流的觸媒效應
 ECFA是兩岸經濟合作協議,並未涉及勞動市場開放問題,從其本質與內容而觀,似乎與工會並無直接關係,加上協商過程工會既未參與其中,亦未被徵詢意見,容易讓人忽略了工會對ECFA的角色功能,甚至懷疑工會是否在ECFA議題被邊緣化。
 觀察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約的先驗,我們都會看到工會團體杯葛和抗爭行動,阻撓協約的談判進程或左右協約的內容與結果,韓國如此,日本如此,更早的墨西哥亦復如此。分析其原因,主要在於任何自由貿易協約都有交易的成本,此一成本並非由享有機會與利益者獨自承擔,而是轉化成社會成本由全民負擔,在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的憂慮下,工會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
 有趣的是,ECFA從倡議、協商到簽署,我們看到的是不同產業的經營者汲汲於遊說或施壓,試圖左右早期清單的內容,臺灣工會團體雖有零星的反對聲音或行動,並未集結成組織化的反政策運動。此一現象固然反映出臺灣工會長期對政府產業與經貿政策的疏離與無力,卻也不能忽視兩岸工會穩定交流所產生的效應。平實而論,臺灣工會尚不致於單純為顧及兩岸工會交流的情感而支持ECFA,卻因為工會交流而增進對大陸經社發展的客觀認知,對兩岸經貿合作的現實需求與利益也有更務實的理解,因而對ECFA的簽訂未有激烈的反應,我認為這可歸因於兩岸工會交流的觸媒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ECFA的實際運作與範圍的擴張,以及區域經濟競爭與整合情勢的快速發展,ECFA的效應將漸次浮現,其成本效益必然會面對更嚴格的檢視,兩岸工會如何加強實質合作機制,共同攜手面對ECFA衍生的勞動問題,讓ECFA得以良性發展,這是深化兩岸工會交流的新課題。
 
二、ECFA對勞動關係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臺灣產業與企業基於全球佈局的思維,快速進行外移的行動,導致產業空洞化的危機,衍生了諸多勞資爭議案件,也惡化失業問題,其中以大陸市場的磁吸效應所造成的外移最為顯著,這是ECFA之前即已存在的事實。
 從企業外移到產業鏈的板塊移動,除了對生產要素的組合與需求會有不同的調整,也會因此改變原有勞動關係的均衡性。對企業而言,這或許是企業面對全球競爭所必要的策略行動,但勞動者而言,卻成為職涯發展與現實生活的嚴厲挑戰,目前大量台幹被迫與家人分居兩地,即是顯例。ECFA或許有助於兩岸經濟合作朝向制度化與透明化,經由市場的開放與關稅的減免,或許會改變部份企業在兩岸間生產與營運的操作模式,但產業鏈的制約仍將是臺灣企業生產基地外移的不可逆因素,因此,ECFA不僅無法改變企業外移的既有問題,也有可能成為臺灣產業外移的制度性誘因。
 部份學者與媒體喜歡以香港經驗提出警告,認為ECFA可能使臺灣步上香港CEPA後塵:產業繼續外移,就業環境惡化,工資持續下降,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我認為這些預警性的評論,忽略了臺灣產業體質與結構和香港的差異性,也忽略了變數的可控性。其實,最值得關切的,並不是ECFA對臺灣產業結構的調整會有多少衝擊,而是臺灣的產業如何把握ECFA所產生的機會和風險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同理,與其憂慮ECFA對臺灣勞動關係的考驗,毋寧重新檢視臺灣當前勞動關係的現實與侷限,從中思考如何透過制度的變革或措施的強化來促進勞資之間的誠信協商與良性互動,建立共存共榮的夥伴關係,一起面對新的競爭環境。
 基於以上的認知,我認為迎接「後ECFA時期 」,臺灣的勞動關係要做到「風吹柳動,未見柳折」的調適,至少應注意如下幾個重點:
(一)企業應擴大勞工參與企業經營的相關事務,讓工會明確瞭解企業發展的現況與方向,對後ECFA時期的策略佈局與行動,尤應加強與工會的溝通與協商。讓工會參與「慮始」,才能行動整合齊一,共同打拼。
(二)企業與工會對於經營變革可能造成勞工不利的各種情況應詳加研判,並及早進行配套輔導或補償的方案,防止爭議的發生或擴大。
(三)工會應加強危機意識,主動了解企業營運狀況與動向,防止企業惡性關廠或歇業。
(四)政府應加強對後ECFA時期弱勢產業的輔導與勞工訓練,促進就業安定。
(五)對後ECFA時期所創造的價值和利益,應建立公平合理的分享機制,讓勞工「樂成」,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勞動生活品質。
 
三、勞動關係是深化工會交流的新課題
 兩岸工會交流不斷擴大與深化,已成為穩定兩岸關係的重要社會支柱之一,也是兩岸工會幹部知識、技能、經驗分享的平台。
 隨著ECFA的快速進展,兩岸經濟合作更趨緊密,如何發揮相乘的效果,工會的角色與功能是不能缺席的。和諧而穩定的勞動關係是企業競爭力的來源,也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基石。兩岸企業因ECFA而帶來攜手走向全球競爭的新利基,除了企業的視野、格局、策略、行動和願景必須與時俱進外,企業的文化與勞動關係也面臨重新型塑的壓力。
「每個空間裡,一定有一個最好的共鳴點,找到那個點,就能聽到最好的聲音」,懂音樂的人都知道這句話的深意。以此來比喻ECFA時期企業的勞動關係,就能理解在新空間找尋新的共鳴點的重要性。我想強調的是,不管ECFA帶來怎樣的機會與風險,如果企業沒有和諧而穩定的勞動關係,就無法抓住機會,也無法承擔風險,只會在混沌中被淘汰出局。這是企業必須面對的,也是工會不能置身事外的。
 觀察大陸近年來勞動情勢的發展,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人力供需失調,就業型態多元,職工權利意識抬頭,改善勞動條件的壓力日增,勞動關係也日趨於複雜而變。面對勞動情勢的快速變化,工會在維權、組織、教育、協商,以及和諧勞動關係上扮演極為吃力的角色,也發揮積極的安定與促進作用。我認為這些珍貴的經驗,都是深化兩岸工會交流與發展合作機制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