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勞動脈動22
[ 2011/12/31 ] 經濟成長中的不滿 -印尼勞動市場的隱憂

        經濟成長中的不滿 -印尼勞動市場的隱憂
【洪清海】
 
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也是全球排名第20大。近年來經濟成長頗為快速,每年平均逾6%的經濟成長率,為印尼帶來一股欣欣向榮的氣象。然而,在外資不斷湧入,經濟穩定成長的背後,卻也隱藏著一股「相對剝奪感」的不滿,尤其是勞動市場的低廉工資與勞務外包,正快速累積勞動階層的不滿情緒,可能衝擊未來的勞動關係發展。
 
今年10月,在印尼巴布亞省設廠的外商FreeportMcMoRan礦業公司,發生長達三個月的罷工案件,雖經各方積極協調而終於結束爭議,但其可能帶來的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是否會鼓舞印尼勞動階層勇敢爭取勞動權益,帶來新一波的爭議潮,已讓外商感到潛在的壓力。
 
Freeport礦業公司爭議案,源於勞資調薪談判的破裂。工會提出時薪從1.5美元調高至7.5美元的要求,被視為獅子大開口而遭公司斷然拒絕。為期三個月的罷工,造成公司極大的損失。2010年,該公司在印尼的產值高達5億美元,今年則因罷工而大幅下降。每天因罷工損失200萬磅的銅和3000盎司的黃金產量。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員工雖因爭取到37%的調薪而結束罷工,但從員工訴求背後的認知與態度來看,可以發現調薪的幅度並無法讓員工感到信服。工會表示,該公司所僱用印尼員工的薪資不及美國員工的十分之一,也是該公司全球員工工資率敬陪末座的場區。同樣是公司的員工,為何美國員工可以享受公司30%的收益,而印尼的員工必須接受不合理的低價剝削?員工的複雜心理和想法,恐怕不是一次調薪就能擺平。
 
另一個發生在今年八月的勞資爭議案件是法商家樂福超市,由於該公司大量採用勞務外包方式,引發工會的強烈反彈。工會強力要求公司應僱用正職勞工,並調高薪資與福利。雖然爭議並沒有擴大,甚至最後無疾而終,但工會的不滿仍在積累之中,對勞務外包的抗爭仍會持續下去。專家指出,印尼勞工法令規定企業裁減員工必須支付可觀的資遣費,是造成勞務外包的主因。業務外包已是市場的趨勢,顯然不是罷工所能扼阻的。
 
印尼拜東協新興市場之賜,也間接得利於近年來中國工資的高漲,因而成為外商投資設廠的熱點。持續而穩定的經濟成長,帶來勞動力的新需求,但低薪仍是勞動市場的普遍現象。家樂福超市的麵包師傅月薪才175美元,不僅無法感受到經濟成長所帶來的實質利益,還得為不斷上漲的物價捉襟見肘。勞動階層要求分享經濟成長利益的聲音愈來愈高,無可避免的衝擊印尼的勞動市場安定性,這已是現在進行式。印尼人力部長指出,201017月累計發生53件重大勞資爭議案件,或許正是一個經濟成長與社會發展失調的警訊。
 
觀察印尼勞動市場的扭曲現象,再檢視台灣低薪與派遣的困局,竟有幾分相似之處。或許,這正是全球化的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