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雅
[ 2010/01/15 ] 務實是王道-新年對勞工政策的期待

         務實是王道-新年對勞工政策的期待
【董文雅、洪清海/本會理事長、本會顧問】
 
台灣勞工在高失業率和薪資減縮中揮別2009年,也在美牛進口大戰、新流感疫苗疑慮和ECFA爭辯中迎接充滿不確定性的2010年。僅管101大樓新年煙火閃爍「TAIWAN UP」是如此璀璨亮麗,也僅管馬總統「台灣GO GO」喊得如此高亢堅定,台灣勞工其實很清楚,新的一年勞動市場依然險峻,就業與生活依然陰鬱。
 
回顧一路跌撞走過的2009年,台灣雖然不是全球金融風暴的重災區,但台灣勞工卻承受更重的打擊。去年失業率比日、韓、星、港等國家高,薪資減縮比例也是最慘重。台灣勞工在失衡而無情的勞動市場中惴惴不安,連吶喊也顯得怯懦而無力。觀察幾場零星而失焦的街頭行動,不僅得不到媒體的關注,也無法喚起勞工的熱情回應,台灣勞工運動的力量渙散與頹敗,令人感傷。
 
檢視勞委會2009年的施政作為,勞保年金化在危疑中上路,是值得肯定的佳作,就業保險適時發揮安定作用,而「立即上工」、「公部門短期就業專案」等應急措施也有一定成果,勞保、勞退基金的年化收益率也有不錯的成績,整體而言,勞委會的行動力是值得喝彩。相對於勞政機關的拼勁,工會組織的停滯與疏鬆,工會幹部是應該汗顏。然而,以台灣工會生存環境如此艱困的現實侷限而觀,勞政機關對集體勞動法制的長期冷漠,卻也難辭其咎。政府無視於台灣產業工會組織率3.3%,工會會員僅占受僱勞工總數的6.5%,卻期待工會發揮維護集體勞動關係的功能,兀自以「勞資自治」理念為圭臬,以社會對話為典型,在在凸顯華而不實的烏托邦思維。筆者雖不盡然同意去年底部分工會與勞團記者會重審工會法的論述,但勞委會傲慢以其主張悖於世界人權趨勢,違反公民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我國憲法保障集會自由精神等語相譏的辯解行動,卻令人無法接受。唱高調容易,解決問題很難,政府對工會的處境應該多幾分理解與關懷,並以實際行動協助其成長自立,因為今日台灣工會的薄弱,誰也無法否認與政府過去工會政策與法制的侷限有關。集體勞動三法即將完成重構工程,其中雖有諸多新創,但勞委會如果無視於產業工會的衰頹,集體勞動關係在修訂後法律架構下亦將難期有何新局。
 
日前,勞委會新年記者會公開新年度施政重點,包括「活化就業市場動能」、「強化勞動權益保障」、「促進工作生活品質」等三大項,細觀其重要措施包括推動「黎明就業專案」、「就業啟航計畫」、「6大新興產業訓練」、「因應貿易自由化勞工就業發展與協助方案」、「修訂勞基法勞動契約章」、「社會對話四年計畫」、「工會組織發展方案」、「專業調解人認證」、「深化勞動尊嚴」、「國家職場健康服務方案」等,基本上不脫王主委就任所提「平等、人性、安全、尊嚴」之理念。對於活化就業市場之舉措,最值得討論的是對勞動派遣等用工新型態的處理對策,竟以修訂勞動契約規範為工具,令人懷疑其政策係以「彈性安全」為藉口,卻大幅走向開放,恐將演變成「彈性有餘,安全不足」,引起勞動市場更大災難。勞委會於去年11月間舉行的相關研討會中,歐洲學者雖強調勞動市場彈性化的正面功能,卻也提醒經社環境的差異性。報載日本鳩山政府已決定禁止派遣之用工模式,以日本工會之強勢,勞動關係之周全,尚難以防制派遣之弊病,被派遣勞工承受極其不公平的待遇,引發公民社會的震驚與撻伐,最後必須由政府出面檢討斷然舉措之必要性。台灣目前所面臨的派遣問題已經相當棘手,政府在缺乏規範下難以約制,但有何憑恃保證只要修法規範,即可有效處理,殊值得勞委會慎思。實證發現,「勞動市場彈性化」,其實與「勞動條件惡質化」向來形影不離。目前失業率居高不下是一大問題,勞工就業不安定與工資緊縮則是另一大問題,如果只為降低失業率而讓勞工淪為「苦勞」,無疑是對尊嚴勞動理想與價值的背叛。
 
其次,隨著東協加一的啟動,以及台灣對大陸經濟的深度依賴,兩岸簽署ECFA也愈形緊迫,勞委會對此一情勢發展預為綢繆頗早,參與甚深,宣導尤其用力,比起經貿部門實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於兩岸簽署ECFA,一般勞工並無足夠認知來判斷其好壞,也無法預估可能的衝擊,更難以對協商內容加以評論,勞工在疑懼中只能要求政府應該警小慎微,周全準備,不要出賣台灣的利益,並務實做好負面效應的對策。勞委會宣稱將動用364億元,用於推動轉業訓練、就業安置、延長失業給付,以及租屋、搬家等生活補助,勞委會充滿自信的說帖,其實很難令勞工安心,因為兩岸簽署ECFA後的實際影響為何,目前一切只是預估,不僅預估模式不同而有不同結果,很難有公信力與說服力,況且未來變數尚多,這不是紙上談兵即可搞定。勞委會與其信誓旦旦,毋寧對傳產勞動市場建立預警指標,成立專案小組機動應變。
 
「社會對話」實施一年多來,溝通平台雖已初構,成效卻極其有限。全國性工會各自為陣,無法凝聚共識,固然讓主管機關感到無奈,但資方團體堅持本位思維也是極大牽絆,而主管機關聽而不決,缺乏主管機關應有擔當與說服力,也是使對話流於各自表述,難有交集與共識的原因。平實而論,台灣勞資雙方尚欠社會對話的素養與能力,因此難期立竿見影,我們同意不能因噎而廢食,但如何改善現況,則是勞委會必須正視的難題。如果徒有社會對話之形式而無促進共識之實效,除了讓主管機關有延宕決策之藉口,實在看不出有何意義。
 
勞委會之預算雖不算多,但如能靈活管理使用各項基金,也能改善勞工生活福祉。據統計,去年勞工紓困貸款高達192億元,20萬勞工受惠;育嬰津貼17億元,11萬勞工獲得實益;中高齡與身心障礙延長失業給付13億,提高扶養眷屬失業勞工失業給付14億,29萬勞工得到照顧,類此直接給付之作為,是勞工在艱困中最實惠的照顧,勞委會其實可視環境需求多做,不必擔心勞工依賴成性。即時雨永遠比東海之水溫潤,務實永遠是施政之王道。王主委在民調中比財經首長的民氣更高,這是一大創舉,而其背後不也意味責任之重與勞工期待之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