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慶文
[ 2009/05/06 ] 邊陲勞動市場的競逐與危機

                      邊陲勞動市場的競逐與危機
【莊慶文/本會策略委員會委員】
 
教育部提出的「大專生企業職場實習方案」是否真的讓不肖企業前腳資遣員工、後腳隨即申請補助免費大專生?立即上工計畫是否造成輪流失業?公部門短期就業促進措施或各部會就業促進方案是否讓公部門變成全國最大的派遣單位?就業博覽會上屢屢號稱數十萬工作機會釋放是否重複計算或美化數據?98年3月份失業率已達5.81%,是否意謂即將突破6%之信心關卡?到底是金融風暴衝擊力量過遽還是政府應變不及?到底是在救失業率還是救失業問題?到底?????????,面對社會各界的疑慮與批判,相信您一定與筆者有相同的感觸,而且想問-誰能告訴我們,在現今渾沌的職場氛圍中,何時能撥雲見日,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上開議題都是產、官、學及媒體整天24小時放送、放炮及放利多的議題,所涉相關單位總能投以關愛的眼神並伸出援手,解決或釋疑僅是程度問題罷了!筆者無須雪中送炭、歌功頌德,更不願落井下石、唱衰政策。但「邊陲勞動市場的競逐與危機」議題鮮少人深入探究,卻值得執政當局警惕及你我深思。
 
還記得前些時日各大報章媒體喧囂塵上的披露大專院校輟學率激增事件,造成許多學校本因少子化的影響已提前施行「小班制」排班模式者,更是雪上加霜,頓時課程減班、老師教學時數下降,連帶學校周遭之各種商業活動亦遭受波即,以致各大專院校行政單位無不卯足全力的大費周章,企圖找回「尚未註冊的學生」,惟可曾想過,這些學生沒有在寒暑假結束後回到校園,那除了「宅男、宅女」或「啃老族」外,「學生」跑到哪裡去了?答案很可能是當「廉價勞工去了」!筆者嚐試推論後,不禁毛骨悚然打起冷顫和哆嗦。爰茲下分述探討。
 
首先,導致學生離開學校提前進入職場的原因,大都指向金融風暴致渠等學生父母(勞工)暴露於勞動條件下降、無薪假甚至是資遣的陰影中,收入來源與額度充滿不確定性風險,然當父母難以持續供給子女(學生)繼續求學之基本支出時,即易身陷「斷炊」與「斷學」危機。無奈的現實窘境,迫使學生中斷學習,而提前向職場報到。
 
其次,提前進入職場的學生帶著「半生不熟」的專業,是難以進入產業核心職務的,因此,僅能游離於職場之最外圍的非技術或低階技術甚至是勞務性之邊陲職務。霎時年輕、體力充沛、可塑性高且低工資要求的「新鮮勞工」大舉進場的結果,使得原先即有勞動條件低落與僱傭不安定特性之邊陲職務勞工,受到「殺很大」的排擠,而受到排擠的勞工通常是低學歷、低專業、低收入、婦女、中高齡或身心障礙等弱勢族群,倘真不幸失業,在現今的經濟環境下,可以轉換工作的機會是奢求,離開後欲再重返職場則有如足履荊棘之途,且負面效應直接衝擊渠等勞工之子女,造成「我失業,我的兒子畢不了業,兒子休學賺錢找職業,再害人家的父母又失業」之諷刺性惡性循環。
 
再者,價格由市場決定的機制浮掠,事業主發覺就業市場人力供過於求時,自然順理成章的要求降低人事成本,而留任勞工須與雇主共體時艱,面對降低勞動條件的「協商」時,僅能先點頭同意後再安慰自己「有工作總比失業好」。另一方面,新任勞工則開始削價競爭甚至降價求售,導致市場勞動條件均值驟然向下沉淪,勞工想藉由工作報酬改善生活的程度與期程受到壓抑。
 
最後,若干年過去,經濟也復甦了,上開所述的那些專業「半生不熟」的廉價勞工,可擁有核心職能進入人力金字塔的中高階層嗎?能再回校園學習以強化職場競爭力嗎?能提升薪資所得改善生活水準嗎?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給予下一代不再重蹈噩夢嗎?然著實令人堪慮的是,社會階級與貧富差距的擴大,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僅是突顯中產階級的沒落,那台灣會不會演變成「ㄟ型社會」型態,而工業革命時代的「奴工」與「血汗工廠」是否復辟,讓人不寒而慄。
 
綜上,當勞委會無所不用其極救失業的同時,教育部的預算是要用在學生教育經費上,但當一大群學生不見時,那教育部的預算會不會「消化不良」?因此,建議相關部會應積極研擬降低學生及家長之負擔良方,「將有效的政策推出去,期有效的把學生找回來」,及時化解惡性循環擴展所致之影響範圍與時間。是以,筆者認為,運用預算挹注直接大幅降低學費及提高助學與生活貸款額度並降低利息負擔(甚至條件式免息)與償還期程等措施,應是現階段較易可收立竿見影功效之策,其他部分再由勞委會之就業安全體系與其他社會福利資源網絡予以補強。總之,如果一開始漠視花小錢可在溫室系統裡呵護成長中的幼苗而不為,鄉愿的靜待日後再花大錢輔以施肥、扶正、修剪或移植等作業時,都將事倍功半且效能不彰。因此,如何避免「在學學生」於未完成學業前湧入就業市場,形塑「惡性循環」氛圍,當為勞委會與教育部等單位刻不容緩之政策思維。
 
執政者請加油!不要辜負人民對您的期待,讓下一階段街頭傳出的是喝采而非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