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對服務業工資與福利的影響
|
【洪清海/本會顧問】
一般人對美國工會在生產部門的活動及其對勞動者利益的維護,多多少少留有一些來自電影或媒體報導印象,但對於工會在服務部門的情況則較少了解,甚至認為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是美國工會衰退的關鍵。部分研究者認為服務業職場的分散及作業時間的切割,不利於工會成員的聯繫與互動,難以培養團體意識與情感,因此服務部門勞工參加工會的意願與比例較製造業勞工為低。其實美國工會的衰退有其內外環境結構與運作的因素,並不能簡單歸因於服務業的崛起及其造成工會生態的改變。
日前,美國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Economic and Policy Research)經濟學家John Schmitte從人口調查資料(2004-2007),分析工會對服務部門勞工的實效,結果發現(一)服務部門工會會員的平均工資高於非會員10.1%(二)有健康保險的比例高於非會員19%(三)雇主提供年金計畫的比例高於非會員25%。而且上述三項數據在較低職位階層,工會會員分別高於非工會會員15.5%、26%和23%,顯見工會對低薪服務部門勞工的工資與福利更有實質助益。(四)工會對服務部門工會會員的職務向上流動亦有顯著效用。(五)服務部門的集體交涉力量是勞動市場中最弱者(least bargaining power in the labor market),但其團體協約覆蓋的比例為13.3%,比美國當前工會密度8%的水準為高。(資料來源:2009.04.08 Labor Start Org)
國內工會組織的部門分佈,並未與服務部門就業人口的成長同步,除金融產業外,國內服務業工會大多以職業工會為組織型態,對受雇於服務部門的勞工而言,工會似乎並不存在,這是勞工運動者該努力開拓的場域。以美國工會集體交涉力量所帶給勞工薪資與福利之實效,尚且難以吸引勞工入會,更何況國內工會在集體協商上毫無寸功,豈不是更應從其他服務來鼓勵勞工參與。目前產業工會在強制入會的法制下,已難以說服勞工入會,如果改採自由入會,其會員覆蓋率豈不更難看?「工會必須總是可以被看見」(The union must be visible.),這或許正是國內工會幹部可以努力的方向。台灣工會雖然很難追求規模的擴張,但在活力的提升上卻仍有機會,「小而美」的工會或許更令人驚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