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清海
[ 2015/04/08 ] 投資青年(Investing in Youth)正當時
投資青年(Investing in Youth)正當時
洪清海
 
全球青年失業率持續上升,非典型就業(informal employment)導致年輕人處於脆弱的(vulnerable)狀態,阻礙其經濟潛能和自我實現(full economic potential and personal fulfilment.)。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統計,2014年全球青年(15-24歲)失業人數7400萬人,青年失業率為成年人的3倍。以歐盟為例,青年失業人口高達500萬人(21.9%),尼特族(NEET)(即未就業、就學或訓練)人數更突破750萬人。
 
國際勞工組織專家指出,定期勞動契約、部分工時、電傳工作、短期派遣和自營作業(Fixed-term contracts, part time, teleworking, temporary agency work and self-employment)已成為當前勞動市場的主要特徵,年青人進入勞動市場面對的是全球化的挑戰和競爭壓力,以及雇主們的更高要求。僱用型態的改變,使得勞動關係更趨複雜,年青人在勞動關係中被迫同時面對不同的雇主,已成為一種職場現實。
 
面對青年就業問題持續惡化與擴散,國際勞工組織在2012年發起「青年就業召喚行動」(“call for action” on youth employment),呼籲各國應正視勞動市場變化對青年就業構築的障礙,重新審視投資青年對經社發展的積極性意涵與作用,並採取各種有效的政策工具來改善青年就業的質量。經過近3年的推動,各國政府雖已採取相應的改革計畫,但整體成效仍未達預期目標。
 
歐盟委員會於2014年提出「青年保證」(Youth Guarantees)方案,針對25歲以下青年離校後提供4個月的學徒或訓練機會,以提升其就業競爭力。此舉被視為一大創新亮點,而德國與法國在青年就業培力上的經驗,也頗值參考。
 
德國雙軌學徒系統(the Dual Apprenticeship System)結合職業大學的理論與企業的實作,為勞動市場提供可用的技術人力,每年高達60萬個新的學徒契約 。此一由政府、工會和雇主團體基於伙伴關係推動的合作訓練計畫,對提高訓練品質和青年技能具有顯著成效。
 
而法國政府自2013年起,採取多項對抗貧窮的措施,其中一項類似青年保證計畫的「la Garantie Jeunes」方案,則對18-25歲邊緣青年提供工作維持協助,由地方政府與青年簽署一年的協議,包括基礎、專業和社會行為訓練。此外,每年42萬個新的學徒契約,也與德國相差可媲美。法國還有另一項名稱為「“emplois d’avenir”」的方案,針對大學生的「未來工作或機會工作」(jobs of the future or opportunity jobs)提供合約,每年創造15萬個由政府基金支持的合約。而專門協助青年充實創業能力的「創業學校」(school for entrepreneurship),也於去年正式成立。
 
至於亞洲的南韓,則在青年海外就業(K-Move)政策的推動上頗具特色,也凸顯南韓政府在青年就業與國際化連結的企圖與佈局。雇用勞動部部長李基權表示:「南韓政府願意支助青年們挑戰世界舞台,累積總體力量,發揮自身能力」,壯哉斯言。
南韓促進青年海外就業方案的重點工作包括以下三項: 
 
一、策略性開拓海外就業
1.   按主要國家之別分析就業條件,遴選、發表適合海外就業的潛力國家與 職種。
2.   從外交著手,努力鬆綁專業人才簽證要件,確保專門職種配額,積極推動國家間資格相互認證,並配合國際基準改編南韓資格制度。  
二、按就業階段個別展開有體系的支援
1.   準備階段:以提高基礎實力為主,從在學階段加強外語能力,灌輸國際觀,實施海外就業特色化教育。
2.   求職階段:強化諮商中心運作與資訊提供。從諮詢需求較多的首爾地區率先自2015年示範推行後分階段逐步擴大實施;整合海外就業、實習、服務、創業等各種前進海外所需資訊,建構海外整合資訊網。
3.   參與計畫階段:提供客製化服務,運用國內外優良教育訓練機構,培育具備語文、職場能力的核心人才;落實海外實習,加強與就業連結。
4.   就業階段:擴大海外就業成功獎勵金發放名額,提升就業困難青年層支援水準;對於歸國人力中有志海外或國內就業者透過居間安排,提高國際化人才運用。  
三、改善海外就業傳達體系
1.   積極運用國內外民間就業服務機構,強化成果評鑑。
2.   成立由政府部會、公共機關、民間團體共同參與的海外就業實務協調小組。
 
台灣青年失業問題相當嚴峻,青年失業率不僅高於日韓,在OECD國家中也是排名在前。最近國內平均失業率雖呈下降之勢,但青年失業率仍高居不下。更糟的是,台灣青年除了面對失業問題,還得面對低薪的現實壓力。「青貧」與「微薪」成為當前勞動市場的特徵。雖然政府在青年職訓與就業促進上採取多項積極性方案,但因產業持續外移和境外生產比例過高,加上企業普遍缺乏投資青年的想法和作法,勞動市場對青年的職涯發展缺乏有利的支撐,導致青年就業問題積重難返。
 
面對台灣青年失業問題的惡化與擴散效應,國際勞工組織的倡議和各國的政策經驗,固然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但我認為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策略或技術上的選擇,更不是資源的缺乏或侷限。我們最大的問題,其實在於產官學和公民社會缺乏有效的連結與協力,也缺乏擁抱青年的熱情和同理心。投資青年,不只是對經社永續發展的期約,更是對世代正義的堅持與承擔,回應國際勞工組織的召喚行動,此其時矣。
  

延伸閱讀

》》志工罷工凸顯青年貧窮與社會問題/苦勞網

》》南韓總統:年輕人沒好工作 國家前途一片黯淡/蘋果日報

》》仿效英國、智利,台灣可考慮引進國外新創企業人才/財經新報

》》外媒:德國3月失業率跌至6.4% 創統一以來新低/新浪新聞

》》自由開講》台灣「靠爸族」的困境/自由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