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勞動趨勢11
[ 2015/02/05 ] 美國薪資停滯的五個原因 Five Causes of Wage Stagnation in the United Sta
美國薪資停滯的五個原因(Five Causes of Wage Stagn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洪清海】
 
美國勞工薪資成長呈現停滯現象已有一段很長時間,從1970年代後期,70%薪資底端的勞工即已面臨薪資成長減緩的問題。2009年至2013年期間,90%的勞工實質薪資倒退。造成薪資停滯的結構性因素為何,各方有不同解釋。最近「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EPI))發表了系列研究報告,清楚歸納五項主要因素:
 
一、全職僱用的放棄(The abandonment of full employment)
政府政策聚焦於維持低通貨膨脹率(即便意味犧牲就業率),企業在高失業率的勞動市場,不必面對人力僱用壓力,根本無須以好的薪資和福利即可找到所需的勞力,而且可以輕易找到兼職人力補充。在經濟衰退時期,政府採取撙節的各種手段,則使問題更加惡化。過高的失業率是造成薪資不公平的主因,尤其對低所得者的不利影響程度,遠高於對中上所得者的衝擊。 
 
二、工會組織密度的衰退(Declining union density)
政府政策過度向企業利益傾斜(例如工作權法對工會的箝制),造成工會會員人數下降,而團體協約覆蓋率的下降,則又弱化工會會員為自己和非會員爭取較好勞動條件的能力。 
 
三、勞動市場政策和企業行為的改變(Changes in labor market policies and business practices)
包括聯邦最低工資調整以控制通膨為主要考量,加班條件的放鬆、對移民工「薪資偷竊」(wage theft)情況的增加(註,意指剝削)、假承攬的用工、以及政府雇員和預算的減少等,都是直接或間接造成薪資成長動能減弱的原因。 
 
四、對金融產業和執行長的鬆綁(Deregulation of the finance industry and the unleashing of CEOs)
金融產業的鬆綁,導致金融業薪資分配流向高階人員,並強化其對維持低通膨和國際資本流動寬鬆政策的影響力,政策對高薪者減稅,公司治理敗壞,肥貓貪婪。 
 
五、全球化政策(Globalization policies)
全球化政策優先考慮企業利益,導致中低所得者薪資下降,卻有利於頂端階層獲取更高的報酬。(資料來源:labourstart)
 
從(附圖1)可發現,從1948-1973年,生產力上升96.7%,而時薪也增加91.3%,兩者曲線幾乎重疊,差距不大,代表薪資忠實反應勞工生產力的貢獻。但從1973-2013年,生產力上升74.4%,時薪則僅調高9.2%,兩條曲線的間距愈來愈大,利潤分配明顯不公平。其中尤以1990年代中期以後,幾乎已呈脫序狀況。
 (附圖1)
 
從(附圖2)則可看到美國各州團體協議覆蓋率下降與勞工分享生產力增加之利益之間的關係。整體而言,美國集體協商覆蓋率的衰退,導致勞工利益分配下降,而且集體協商覆蓋率的降幅愈大,勞工分享的比例愈低。在中線左上方的各州,大多屬於未實施或較晚實施「工作權法」的地區,縱然其覆蓋率也呈下降,但工會的實力仍然存在,利潤分享率仍可維持在23%以上。集體協商覆蓋率衰退程度不同,其表現在各州勞工生產力分配差異高達17%以上。此一數據足以佐證團體協商對企業利潤分配的影響。
 (附圖2)
 
從美國薪資停滯看台灣勞工實質薪資倒退16年的情況,其實頗有同病相憐的況味。勞動政策鬆綁、僱用多元化、企業外移、資本國際流動等情況,台灣樣樣皆有,所差異者,是台灣工會組織一直以來就不夠健全,團體協約覆蓋率向來就是很低,此一情況數十年未曾改變過,因此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台灣勞工薪資倒退與工會無關,幾乎是企業單方決定,而政府在政策上的鬆綁,帶給企業彈性的利益,也未讓勞工得到任何間接利益。我想,這是勞動族群心中的怨,也是工會的痛。面對國際化的衝擊,台灣產業必須轉型升級,工會體系必須脫胎換骨,政府政策必須回歸人本,我們才有機會在「國家干預」與「勞資自治」的雙軌運作下,逐步調整勞動市場的扭曲現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