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論述
[ 2008/01/08 ] 工會走向經社變遷策略 —工會如何因應經社發之變遷

 

 

 

【81年8月號會訊】

一、緒論
台灣地區四十多年來在政府的卓越的領導下,使得政治安定,經濟大幅成長,社會繁榮進步,各項建設突飛猛進,開創了穩定與均富兼籌並顧的「台灣經濟發展模式」,極獲舉世稱譽。但自民國七十年代以來,隨著經社結構改變,工業化、都市化社會的形成漸趨開放,同時政府政策又朝向經濟自由化、貿易國際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多元化、分配合理化之目標前進,在這國內外經社急劇變遷的過程中,工會運動勢必受到衝擊。

今已修正通過的憲法,取消立法委員及國民大會代表中有關職業團體制的代表名額,是此,為代表勞工團體在國會的代言人就無憲法的保障名額,必須與一般區域候選人在各選區中爭取出線的機會,在今(八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立法委員的選舉中,工會如何因應支持肯為勞工政策辯論,並爭取勞工權益與福祉的候選人。
同時,工會在經社環境急遽變遷過程中,其角色與功能應如何調整並發揮,實為當前工會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二、英美兩國工會運作之借鏡
(一)英國工會運動概述
在歐美民主國家陣營中,英國的工業革命發生最早,因此工會組織成立也最早,大約在一七六○年至一八三○年,當時政府對勞工組織採取壓制手段,直到一八二四年才將禁止工會組織的聯合法案之禁令取消,又一八七一年通過工會法,是保障英國工會運動的一個基本大法,為英國工會運動奠下有利基礎。英國全國總工會於一八六八年正式成立後,至一九八九年底會員數達一千零肆萬餘人,而工黨也受工會的支持於一九○六年正式命名成立。

英國工會與政治息息相關,雖然工會與工黨分別獨立的團體,但兩者關係相當密切。工會給與工黨以財力支持,工黨中央黨部經常支出的百分之七十五及競選經費用百分九十來自工會的捐獻,此外,接受個別工會自行捐助個人競選費用的工黨議員達一百多位;工黨則給工會在黨內說話的機會,在工黨政策制定,工會有權提名超過半數的該黨全國執行委員會成員,該會是工黨政策決定的最高機構,另外,工會在工黨領袖選舉權數中約佔有百分之四十比重。

(二)美國工會運動概述
美國工會運動初期受到禁止,後才逐漸開放,在一八八六年美國勞工聯盟正式成立,至一九八九年六月底,加入美國勞工聯盟工會計有六十一個全國性及國際工會,另有三十二個直接加盟的小工會,加盟工會所屬繳納會費的會員總數近一千四百萬人。

美國勞工運動之父高柏士於一八八六年勞聯成立之時,即強調工會乃是一個純經濟性的組織,主要目的在於改善會員的經濟生活。他主張工會不可傾向任何政黨,不可受任何政黨之操縱,應採取「支持朋友,反對敵人」,而不問其黨派關係之政策,主要理由有三:1.黨派關係可能造成會員間之糾紛,分散他們對工會事務的注意。2.要獲得候選人政治上的讓步,中立政策最有效,工會如果保持中立,候選人即須以政見來爭取工會會員之支持。3.工會不應該冒險與任何政黨合作,因為競選結果必祇有一黨勝利,萬一失敗者為工會所支持之政黨,勞工很可能要因此失去全部影響力。今日該聯盟所抱持的方針人為仍「不組織任何政黨,不附屬於任何政黨」,腳踏實地祇求會員能夠得到更大的利益及更優的待遇,但在實務運作上,該聯盟已偏向民主黨,為該黨政治經費主要來源之ㄧ,且其貢獻之重要性將與日俱增。

英美兩國均屬實施民主政治之國家,而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ㄧ即政黨政治。執政黨的政綱與政策走向對整個立法與行政具相當決定性之作用,工會欲影響政治,透過政黨管道應屬必然之方式。英美兩國工會在勞工運動歷程中,無不嚐試運用各種影響途徑來創造一有利工會發展之環境,對象包括政黨、選舉、立法、政府執行部門,甚至社會一般大眾及公共輿論。

三、我國經濟社發展與工會組織現況分析
(一)經社發展現況
我國的經濟在全民胼手胝足努力耕耘之下,由農業轉向工業,由進口轉向出口貿易,使得台灣的經濟成長逐漸往上昇高,國際進出口貿易總排名由民國六十五年的第廿五名至八十年晉升為第十四名,每年國民生產毛額由六十五年的一、一三二美元至八十年提昇為八、八一五美元,外匯存底更高達八百多億美元,累積額為高居世界第一或第二的空前成就。整體產業結構有很大的改變,農業、工業及服務就業人口之比例在六十年分別為一三、○七%、三八、九四%及四七、九九%至八十年已分別改變為三、七%、四二、三%及五四%,最近政府全力投入六年國建計畫,期能達到提高國民所得水準、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均衡區域建設、提升國民生活品質及壯大國際經濟實力的國家總建設之目標。

(二)企業影響勞工政策之策略
企業為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會利用各種的方式影響決策,如:最近調整基本工資ㄧ例可知。僅列舉提出其策略如次:1.透過工業總會、商業總會、工商協進會、同業公會及其他資方組織表意見,影響勞工政策。2.資助或推派候選人參加選舉,當選後在立法階段影響勞工政策。3.透過大眾傳播媒體(電視、電台、報紙、雜誌)和公共關係策略,批判對其有影響的勞工政策。4.透過全國經濟會議,早餐會報等方式向政府遊說。5.抗拒勞工政策與勞工立法,僱用專業法律人才及保全公司進行抗辯或特殊措施,例遠東化纖公司及基隆客運勞資爭議案。由此可見,我國的企業在公共意見形成階段、公共政策形成階段和公共政策執行階段,會分別採取不同的策略影響勞工政策。

(三)工會組織現況分析
民國七十六年第全國工會數有二、四七一個,會員人數為一、八七四、六六九人,其中產業工會一、二○八個、會員人數六七一、八六八,職業工會一、二○二個、會員人數一、二○二、八○一人,總工會數二十五個,工業聯合會三十六個。至八十年底全國工會數有三、六五四個,會員人數為二、九四一、七六六人,其中產業工會一三五○個、會員人數六九二、五七九人,職業工會二、二一七個、會員數二、二四九、一八七人,總工會數二十五個,工會聯合會六十二個。由上述資料分析得知,工會數與會員數的成長,主要是職業工會數及會員人數大量成長的結果,但是勞工參加工會的目的祇是取的勞保資格,對於工會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則有待觀察。除此之外,有關工會內部財務困難問題、內部派系糾軋、幹部教育訓練、勞工自主意識的強化、資方阻擾干涉工會運作及工會法修正等問題均有待工會領導幹部用心加以處理。

(四)工會與政黨之關係分析
就近年來情勢演變觀察,較關心勞工政策與勞工問題的政黨有國民黨、民進黨、工黨、勞動黨及中華勞工黨等五個政黨。在國民黨方面,其支配工會的角色已逐漸淡化,也從插手工會會務中慢慢撤退,但國民黨仍極力企圖穩固其對工會的影響力,藉由政府力量,在立法上改善工會權益,並試圖以積極辦理勞工福利,取代勞工行使爭議權。從民進黨的黨綱觀察,其主張只要撤除政府的干預與控制,各種力量將可自由競爭,勞工可自然得到其應有的權益。工黨則較突出工會的角色,認為「工會是工人的政府」工會不祇是服務性社團,而是與資方、政府並列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的綜合體,將以工會運動為主導,協助勞工啟蒙與組織。勞動黨強調是以勞動人民為主、但從該黨黨旗只列一顆星的符號觀察,勞動黨無疑是一個道道地地的以社會主義為號召的階段政黨,這三個新興的政黨,每逢工會運動展開時,都或直接或間接透過所屬次級團體介入支援,表示對工會有好。另於去(八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成立的中華勞工黨,掌握高雄地區攤販及基層「工頭」,也積極介入處理勞工問題,以拉攏工會會員的向心力。

工運走向經社變遷策略---工會如何因應經社發展之變遷(下)
【81年9月號會訊 】

工會為因應精舍環境急遽的變遷,在對外與對策略的運用亦應有所調整,才能結合社會資源力量與凝聚會員向心力發揮工會應有的角色與功能,真正的達到保障促進勞工權益,改善勞工生活,增進勞工知能,發展生產事業,促住悉費大眾的利益與繁榮經濟,安定社會及促進政治民生的工會宗旨。作者謹提出對外與對內策略運用的做法,作為工會運用的參考。

(一)對外策略
1.工會與政黨之關係:
自民國七十六年黨禁的解除迄今,已有68個政黨正式成立,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已逐漸朝政黨政治方向前進,其中較關心勞工政策與勞工問題的政黨有國民黨;民進黨、工黨、勞動黨、及中華勞工黨等五個政黨。一大黨多小黨的局勢是否改觀,故猶待觀察,但工會一旦關心政治面對的運作,則選擇合適的政黨,以為利益的伙伴,可能是工會政治行動策略選擇之一,但短期內應是監督勞工代表,促使他們在各自政黨內及國會內形成政策壓力,並以工會全意為問政焦點。

2.在國內各項選舉中推舉為勞工說話的代言人:
國內有很多的選擇如:立法委員、國民大會代表、省市議員、縣市議員等,這些人員對公部政策的形成及至訂有決定性的影響力,為爭取這些稀少的職位,候選人均拼全力爭取,另選舉中個人常受政黨地方派系,財團事業單位及親朋好友等複雜因素的影響,往往很難做立即決定。尤其是國內金錢政治生態的泛濫,賄選之事時有所聞,台語有云:「選舉無師傅、有錢買就有。」由地方派系及財團所支持的候選人較多,而真正弱勢勞工團體支持的候選人則是寥寥無幾。
但較有利的是選舉是一人一票,勞動人口佔就業口的大多數,大部分候選人為尋求勞工的票源,都會找工會支持,因為工會是以「人」為結合,以「人多」來展是工會團體的力量。因此,關於今年年底的立委選舉,若要影響有利勞工的政策及立法,必須要爭取更多的立法代理人,各級總工會在選舉前,應審慎評估,對真正關心勞工權益及福祉之候選人而加以支持,向全國勞工選民作為候選人推薦,號召兩百九十多萬會員及眷屬,全力團結及展現力量。

3.設置政府機關及各級議會連絡人:
政府研擬勞工政策,實為照顧廣大的勞工朋友,而在政策草擬、研議至頒布過程,工會居於代表眾多勞工立場,積極反映有關意見,以期頒布政策內容,能符合廣大階層勞工的需求,為有效反映政策內容及匯集勞工的心聲,至少在各級總工會須設置政府機關及各級議會的連絡人員,隨時提供有關資訊,供作決策參考。同時,在各級議會中有關勞工政策形成過程中,對支持者與反對者均加以詳實記錄,並將實情轉知會員。提供下次選舉及推薦候選人之參考。

4.加強利用文宣媒體報導:
現代資訊的傳遞非常迅速,工會應多利用電視、電台及報導雜誌傳播媒體,主動提供正面積極的活動報導,並撰文表達工運正面的意義,不要讓新聞界認為只有報導勞資正義才有新聞性,凸顯勞資的衝突性及爭議性,這樣對勞資關係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效果,並使全民對工運產生厭惡感,因此工會要常主動與傳播媒連繫並提供資訊,以利勞工權益與福祉能被社會大眾所關注。

(二)對內策略
1開拓個人公關與建立工會形象
若要消除一般人認為勞工階層水準低,幹部為「工運流氓」,均屬不講理或「土霸王」形的人物之錯誤印象極不公平得比喻,工會各級幹部必須以提升自我品質為重、多注意自己在外在的形象,充實內在涵養及法令知識,建立個人良好形象,如果幹部自我良好形象建立,無形中工會的形象就會重新被塑造。

2.內部單位協調與溝通
人與人之間,單位予單位之間的隔閡,往往是協調溝通不定所致,有云「有溝則通,無溝則要自己挖。」因此,為消弭相互間之誤解,進而携手合作,團結一致,爭取最大的效益,最重要的就是事前的充分協調與溝通,可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各工會間,會員間是否已注意到這方面的人際技巧呢?

3.以服務代替領導的理念
近幾年來工運民主必運動產生後,工運幹部均自會員選民選舉產生,部分幹部就挾「民意」自重,常自我膨脹,又因選舉所產生的糾紛情結,對事情常為反對而反對,不僅影響工會的議會效率、也對工會的視聽與形象產生負面的作用,因此針對這些幹部,工會領袖必須多予尊重,適機給予勸說,多爭取服務會員的機會,始會員能瞭解,這樣才能凝聚會員的向心力,有利工會的運作。

4.籌募團結和諧基金
為使工運正確與穩健的發展使勞工權益與福祉能合法性與正當性的受到保障,各級總工會必須發動會員籌募一筆基金,以積少成多,集中保管統籌運用方式,以作為處理勞工事務的經費,例如:搜集、分析議會對勞工有關亦案的審議情形,請專家學者研議勞工法令修正案及研究勞工問題,提供會員合法罷工的財務支援,文宣資訊的報導等。